22日下午,76歲的葉金山老人在張圩消費合作社申請入社。社工輸入信息1分鐘後,老人拿到社員卡,這二胎是老人繼社保卡、低保卡後的第3張卡。“像城裡人一樣,乾啥都用卡。”老人說。
  據租製冰機介紹,南京市浦口區的農民集中居住區出現了18家消費合作社,現有社員3500人。社員“抱團”買東西,買服務,還相互提供服務。
  離開了鄉整合負債土社會的老辦法、老規矩和老熟人,農民如何習慣“進城”後的生活?一張消費卡,正是基層社會治理的又一種探路。
  “村口帛琉小店”回來了
  葉金山說,入社好處多,充200元錢送10元,買東西有積分,年底送大米。對面的鄰居不僅入社,還繳了500塊錢景觀設計入股,去年分紅50元。
  張圩社區書記孫進存介紹,前年,區政府支持10萬元,34位村民入股,成立了全區第一家消費合作社,社區800多戶家庭,近一半的家庭入了社。合作社現有商品上千種,由眾彩物流集中配送。超市商品售價至少比進價高出20%,合作社賣東西只加價7個點,全年利潤用於股東分紅,去年分紅14萬元。
  家住11幢的張明奇告訴記者,大超市離這有3里遠,日常用品到消費合作社買,方便又便宜。
  農民安置區通常遠離城區,“不城不鄉”,不少公共配套服務還不到位。在永豐消費合作社充值的田慧玲說,出門坐上了刷卡公交,和城裡一樣方便。可周圍這一大片,公交卡充值點、供水供電供氣服務站和銀行,統統沒有。現在好了,一早上班,把卡丟在消費合作社,有空再來拿卡,憑票付錢,所有的繳費充值都搞定。
  鄉風民俗留住了
  拆了老屋,住進高樓,陸福雲最擔心的事沒發生。去年,85歲的老母親過世,一個電話打給永豐社區消費合作社熱線,喪事由幾個專業隊伍全包了。“一點沒煩神,還省錢。”
  陸福雲說,4年前搬進小區,老人們碰在一起常議論,住進套房好是好,就是百年之後,怕是要冷清地走了。陸福雲安慰母親別擔心,自己卻暗暗發愁。
  永豐社區書記方寬銀說,這幾年,也有家庭在地下室和道路旁設靈堂,擺宴席,用水、用電、噪音等問題時常發生。有人建議,要像城裡一樣,小區嚴禁辦喪事。社區開展調查,村民要求保留老風俗的呼聲強烈。社區乾脆在會所一樓拿出200平方米,專門用於村民辦喪事。不僅如此,永豐消費合作社還推出一條龍配套服務。
  張圩社區社工尹富健介紹,這裡不像城區,各種市場服務還沒形成。消費合作社搭建便民服務網,聯繫服務提供方,將居民需求化零為整,好比城市的“團購”,服務有保障,價格還實惠。從上門理髮到孩子接送,各消費合作社提供40多種服務。會員的服務花費轉化成積分,年底兌換物品。
  熱心鄉鄰更多了
  浦欣家園8幢的李崇興老人搬進樓房後,以為失去了熱心的鄉鄰。下水道堵了,電話打到消費合作社。很快,劉明上門,通了管道,分文不收。瞭解李崇興獨居後,還把李崇興的居室裡外打掃了一遍。“我住10幢,您老哥有事,隨時打電話。”劉明留下電話,從此,兩個人經常走動。
  浦欣家園成立了錦城消費合作社,劉明在合作社的稱呼是“志願者”。他志願幫大家通水管,有志願者也幫他修電視機。
  張圩社區的吳春林,有30多年的行醫經歷,每周3天在消費合作社,有頭痛腦熱的、要量個血壓的,都來找他。
  錦城社區書記張勇說,社區有不少行動不便的老人,眼看著春天來了,想找些熱心人,帶老人出去踏春、曬太陽。上周在合作社貼出公告,沒想到有28個人報名。
  離開“熟人社會”,高樓里的農民慢慢接受“我為人人,人人為我”。各個消費合作社都有自己的志願者隊伍,不少合作社準備將志願服務兌換成積分,不僅提供物質獎勵,還要貼紅榜,廣而告之。
  每個社區有數千居民,目前,志願者只有三四十號人。“急不得。”浦口區區長瞿為民說,通過消費合作社,農民在日常點滴中慢慢接受民主管理和自我服務,實現互助共享,最終適應新生活。本報記者 顏 芳  (原標題:合作社,讓進城農民抱團取暖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o65qojmh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